敢“破”者必“创”,青春力量引领创新时尚—
发布时间:2025-10-18 10:09
阅读: 敢“破”者必“创”,青春力量引领创新时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王轩耀 10月13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以下简称“总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 1500余支国内外参赛队伍齐聚河南郑州,同台竞技,各显所长。经过激烈角逐,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项目“基于类脑架构的下一代通用模型与智能体生态系统”荣获冠军。 从校赛、省赛,到地区赛、总决赛,今年4月竞赛启动时,共有来自5.6个省份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参赛。来自国内外161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学校参加。大赛已成为世界各地青年学子展现青春、播种智慧、引领变革的舞台。 展现你的风格 青春的智慧在这里迸发 在与比赛同期举行的剩余项目展示中,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44所学校的47个项目在这里展出。 “三年前,我从家乡河南来到甘肃,对夯土长城产生了兴趣。”兰州理工大学博士生温祥宇说。 “用科技的力量来恢复和保护它们,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今年的比赛中,文祥宇所在的传承华夏队在敦煌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带来了《中国科技进步方案》。针对滑坡裂缝发育、失稳破坏等常见问题,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化智能”稳定控制系统,研发了桩注浆联合布置、小扰动强相容性锚固、数字化智能注浆材料三大技术。目前,这些技术不仅成功应用于周边地块保护。 中国西北地区,但很快就会走出国门。 今年的大赛也为高中生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搭建了一条萌芽赛道。 郑州外国语学校高中生吴宇辰带来了项目《行走中的能量:压力触发发电地板》。他也是展厅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之一。 “这是我做的地砖at 可以发电。它采用液压驱动的微型水力发电机技术,将行人产生的机械能高效地转化为动能。这个设计已经在郑州某社区的环形道路上得到验证。”吴宇辰介绍。 据悉,大赛决赛期间,主办方召开资源对接会,发放了一系列大赛专项投资资金,规模超过47亿元。大赛采取行业出题、高校开放名单、学生答题等形式,共吸引3104家企业报名6976份提案。与去年相比,参赛企业和入选提案数量分别增加了34%和27%。 大胆前行 这就是未来的技术 作为冠军,清华大学万格智能队本赛季成绩斐然。 “这是一种新的类脑模型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联合创始人2 019级本科生陈威廉介绍。该项目的主要成果是智人HRM模型——一种基于人脑“层循环”机制的新型人工智能架构。旨在让人工智能摆脱对大数据和概率的依赖,拥有真正的“思考”和“推理” 能力。 该项目研究科学家孙宇浩表示,大规模语言训练模型目前面临两个痛点。一是大语言模型的训练数据很快就会耗尽;另一个是模型产生大量幻觉,导致在复杂任务中难以实现推理。 “基于Homo Sapiens HRM模型,团队开发的专家气候预测模型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孙宇豪说道。 据悉,今年的比赛新增了5个参赛类型以低空经济学、生物技术、定量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等教育主赛道,引导青年学生投身重点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其中,低层经济赛道项目9.2万个、生物科技赛道项目6.3万个、量化技术赛道项目1.9万个、新能源赛道项目8万个、新材料赛道项目9.4万个,展现了青年学子勇闯无创新之地的勇气和决心。 拥抱世界 变革的浪潮正在这里聚集 2025年,大赛将首次在欧洲、非洲等地区举办七场区域赛,进一步扩大赛事的国际影响力。来自15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6所学校、17000名投影员、57000人参与。参与项目数和参与人数较去年分别增长43%和45%去年。同时,首次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港澳赛区赛,项目涵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 今年,大赛决赛还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了《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和《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深入分析了全球智慧教育时代全球大学创新的变化逻辑和未来前景,为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的发展提供了理念和标准指引。 为世界各地的大学生提供创新教育。 全球变革浪潮正在缩小和改变这片热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第08页)